🫥認識自己,一輩子的課題


大概是宇宙共時性,最近不約而同,學生或朋友都跟我聊到「中年危機」帶來的迷惘不安,我隨便抓幾個給大家看:

  • 我已經40歲了,才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喜歡自己的工作,想改變覺得已經太晚了
  • 40歲後,想持續跨領域挑戰更高的職位,想到比自己更年輕、學歷更高的競爭者,就開始自我懷疑
  • 下半場人生,該如何找到自己不同的定位、興趣、志業?
  • 做過蓋洛普優勢、MBTI測驗,了解過人類圖、星座,也給人算過命,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一塊拼圖,很難聚焦
  • 40歲後,感覺除了身材變廣,工作、人際關係,思考好像都變得更狹窄

迷惘,是人生的慢性發炎

慢性發炎不會讓你立刻有生命危險,只會讓你失眠、變胖、皮膚不好、容易生病、經常過敏,面對這些不舒服,忙碌的我們選擇忍耐,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,自己沒有「本錢」(財務焦慮)去面對這些更核心的問題,工作很重要,錢很重要,自己的不快樂、不舒服,夜深人靜時想想,跟朋友聚餐時八卦聊一聊,但轉過身後就擱著...

直到關鍵的那一天來臨,逼你直視。

就像我這位學生,脊椎開刀後,家人要她好好休養,公司給她一個月的病假,但她卻急著想回回去上班,說不想給同事造成困擾。

我感覺到她的焦慮,但她提到的都是外部現象和表面困擾,雖然在上英文課,我切換了身份,進入NLP coach的模式問了她一些問題,往內心價值觀和信念挖掘。

幾個問題後,學生嘆了口氣:

「阿發,對,老實說,我想趕快回去工作,是因為我擔心自己會被取代。我38歲時就想著這工作要一輩子做下去嗎?應該可以換個什麼來嘗試,但想著想著,好幾年過去了,我依然困在這裡。」

我想藉由這個案例,和我自己從33歲開始的職涯轉型摸索,快十年的時間,我領悟到的3個關鍵思維,和想摸索出人生其他面向的你分享:

🧩你要有意願對自己誠實

🧩系統性的盤點勝過瞎想

🧩最後那塊拼圖在你身上

上面這三點,我會再找時間跟大家聊深一些。

前幾天,我分享我請了擅長策略規劃的前主管(同時也是我的好友)、Rose,幫我進行生涯的四輪定位優化的過程。

(如果你錯過這封信,記得看信箱裡的前一封)

我推薦給讀者後,我和Rose收到很多人的回信和提問,我們很意外,很多40+、50+的人,也都想知道如何走出另一個主題人生。

🪩年底活動預告

我正在和Rose商量,趁著2023結束前,辦一個小型工作坊,帶著大家一起用系統性的方式,用嶄新觀點看見自己的更多可能性,這也算是我們每個人可以送自己的生涯健檢,就像身體健檢一樣。
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適合一對一諮詢或是參加團體工作坊,以下QA可以幫助你思考🙋‍♂️🙋‍♀️

Q:我做過蓋洛普優勢測試,也做過MBTI之類的適性測試,會和Rose的職涯牌卡諮詢有衝突嗎?

很多人覺得這些測試沒用,有可能是你在答題用了『理想的自己』來答題,而非真實的自己。又或者,這些測試提供了你一些參考標籤,但你不知道如何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做應證和調整。Rose受過職涯牌卡操作訓練,策略規劃出身的她擅長拼圖以及幫你看到盲點。

如果你做過其他適性測試,Rose說歡迎在預約正式諮詢時告訴她,這很有幫助。

Q:一對一諮詢和團體工作坊有什麼不一樣?

一對一諮詢,適合『極端』的人👇

  • 極端不了解自己,需要有人貼近引導做更多的發掘
  • 非常了解自己,但需要精準優化,像是阿發

團體工作坊,適合『光譜兩端中間』的人:

  • 個性開放,不過度害羞
  • 不介意透過團體學習
  • 喜歡認識新朋友或可參考對象

如果你想知道你適合一對一或參加團體工作坊,歡迎寫信詢問Rose

Q:Rose的職涯牌卡諮詢準嗎?

Rose和我希望幫助/結緣的對象,是想多認識和探索自己的其他面向,願意開放讓我們透過牌卡/提問來引導你看見不同的可能性。

我們希望帶著你,從你自己身上找答案。

因為生涯發展,和一個人的信念、個性、特質高度關聯,是非常個體性的,沒有標準答案,但可以帶給你關鍵重點發現,指出適合的方向。

有以下特質的人,最適合這樣非貼標籤式的引導諮詢👇

開放、願意探索其他可能性、主動提出資訊&想法交流、願意回到生活中去嘗試並找答案

Q:諮詢一次夠嗎?過程時間需要多久?

我跟Rose諮詢花了1.5個小時,Rose說那是因為我很了解自己,她身為我的好友與主管很久,挺瞭解我,所以時間可以很快。

一般人有可能會需要更久的時間。

在和Rose預約時,她會跟你說明有哪些課前作業或資訊請你提供(是的,Rose是很精準很認真的),這會幫助你們的諮詢成效。畢竟請廟婆解籤,也要先提供籤詩...

🎃阿發讀者好康

因為我很喜歡Rose的職涯諮詢服務,但Rose不對外接客(?)。在我的情勒下,她答應我,如果我的讀者剛好有生涯規劃疑問,想透過2小時的諮詢盤點自己的資源、優勢,找到自己的下一步方向,她可以提供時間與優惠費用。
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適合一對一或團體工作坊,可以透過Line ID: roseintaiwan 或寫email到Roseintaiwan@gmail.com 詢問細節,記得跟Rose說你是阿發的讀者,Rose才會給你檔期與優惠費用。願我們大家都活出清晰的人生,就算痛苦,也明確知道是為了什麼具體願景或目標痛並快樂著~

🌝讀者功德箱

謝謝以下讀者隔空贊助阿發並寫信來祝福。我會把自己照顧好,不當生命時間的小偷,輕率對待自己的才能。我會持續的創作,投身我喜歡的教學,活出不同主題的下半場,還能因此在網路上認識來自四面八方的你們,我覺得天公伯對我很好。

唱名囉:XingXing,珍妮花,MS,靜靜,陳琬喻,Mimididi,蔡惠姍,高招微,Johnny,Stanley,Rita,Amanda,感謝各位大德!

如果我的文字對你有幫助,你隨時可以透過以下贊助連結支持阿發👇

Hi 我是Afra,一位上班族作家,著有[今天的人設是專上班族],人生最驕傲(與虛榮)的成就,是國師唐綺陽曾分享我的文章。

歡迎訂閱阿發之聲電子報,我會和你分享創作者的生活洞察,40+中年人的職場秘辛,專欄文章,最新音頻資訊,以及我不隨便跟一般人分享的職場寫作心法。 另外,我為想鍛鍊寫作肌耐力的小夥伴們開了私密社團,歡迎你一起加入練功。

Read more from Hi 我是Afra,一位上班族作家,著有[今天的人設是專上班族],人生最驕傲(與虛榮)的成就,是國師唐綺陽曾分享我的文章。

「阿發,你覺得人愈來愈不想表達自己的觀點,是不是因為年紀的關係?」 上教練課時,學生問到我這個問題。那堂課的主題是如何說出自己的觀點與主張。 學生說,當他看著公司裡較年輕、很愛表達主張的同事,他就想到自己年輕時也是這樣的,對公司經營或管理有很多理想性的想法。 隨著年紀增長,經驗增加,他明白世間事都不是眼皮底下看過去的那麼簡單。 他開始明白,年輕時的觀點,或許只是自以為是、片面的理解,於是他不再輕率地發表想法。 我認為,失去表達欲,與其說是年紀造成,不如說是「認知」與「環境文化」造成的。 認知,決定你的起手式 如果你認為觀點或想法是「固定」的,有黑白對錯,沒有討論空間,不能改變的,那麼你在表達想法時,就很容易彆扭。 你可能不確定自己說的對不對,也怕別人指著你的鼻子批評這啥蠢想法,因為怕東怕西,無法全面討好,所以,你覺得閉嘴比較容易。 環境,形塑你的表達意識 另外,組織心理學家Amy Edmonsons也提過心理安全感(psychological safety)這個概念。...

今天是商務溝通表達教學文,大家記得讀到最後!🌝 「之後我去國外參展前,我要請老闆幫我的名片升級。」 一位學生最近從國外參展回來,上英文課時,她主動跟我說,她想要用英文聊聊這次的出差檢討! 職銜大,好談生意? 第一個檢討,就提到職銜、title要升級。 她的名片上目前是「資深專員」(senior specialist),她說在展場上遞名片,找潛在客戶時,可以感受到大家瞄到名片後的冷漠。 學生說,下次參展前,要請老闆幫忙印假名片,上面至少要有『採購經理』字樣,有manager有尊嚴。 職銜高,容易被當一回事。但萬一我們手上的名片頭銜,就是沒那麼厲害時,怎麼辦? 學生雖然說是名片title的問題,但我懷疑是她做陌生開發時,開口那串話不夠有吸引力。 阿發:妳遞名片時,說了什麼? 學生:喔,我說 "Hi, I'm from XXXX. Would you like to do business in Asia? " 阿發:這聽起來很像你去東區逛街,路邊被人攔下,對方說,小姐,我們是亮晶晶美顏公司,你有興趣試試我們的超無敵換膚面膜嗎? 學生:真的有這種面膜嗎?...

在我開始今天的電子報前,我想請你伸出你的左手跟右手,接著放在一起批哩啪拉胡亂地幫我亂鼓掌一通,慶祝我結束大半年的化療👋 去年春天,我剛換工作,然後我就意外地發現我得了癌症,那時候我甚至都還沒確診過Covid。 經過近一年的藥物治療,今年我動了手術,開始長達半年的化療。 原本我以為,化療會讓我憔悴變瘦,該死的鄉土劇不都那樣演? 事情跟我想的不一樣。不舒服是有的,但副作用反應在其他面向,我的體重倒是很叛逆(違反我的心願)且上進地增加了一些... 發現生病,從一開始的震驚到接受,這中間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,寫下來又會是另一本書。 如果不是因為生這場病,控制狂的我,不可能停下來反思,要如何停止欺騙自己,在40歲後的下半場,心之所向,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,貢獻自己的熱情與價值 上面這段話,聽起來好棒棒,難得是落實。 我記得自己30初頭時,著迷於各種職涯分析工具,印象中我也做過不少職涯分析牌卡,但不知道是帶領人的問題,還是我還年輕,對自己認識不夠清楚,每次做完職涯牌卡,感覺『似乎』對自己多了一咪咪的理解,彷彿往自己身上貼了一些標籤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