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位朋友跟我提到,他的工作很需要他會溝通表達,他買了坊間很多教溝通、教演講的書來看,但總覺得看書是一回事,實際開口講話,又免不了坑坑巴巴。他納悶著,自己為什麼看那麼多書、上那麼多線上課程,卻沒發生驚天動地的改變。
我隨口問了他一些問題。
「你平常要上台報告、說話的頻率高嗎?」
『一個月一、兩次吧…』
「你準備報告的時候,有照書裡說的、上課聽到的重點,好好寫一下腳本嗎?」
『嗯....有時候會想到,但寫了又不知道對不對』
「你會跟資深同事交流一下,然後改寫腳本嗎?」
『喔?要改寫喔?』
「不然膩?你以為上完課你就改頭換面嗎?」
朋友的經驗,你我都經歷過。速成文化加上商人的手法,讓我們以為上上課、看看書,改變就會瞬間發生。少了練習與實踐,改變終究只能發生在想像中。
上面這張照片(如果你看不到,請在這封email上頭選擇顯示圖片選項),是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發布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。
多數時候,我們的學習停留在被動學習,你聽podcast,翻書,看youtube,都屬於被動學習。
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很低。也就是你以為你看到聽到就是學到,但事實是,你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,你用不上。
不過,當你能透過討論,實踐,回饋,修正去真正的把一些知識點『運用』在你的生活或工作中,這樣的身體記憶學習就是主動學習,這樣的學習才會真正創造你的改變。
只是,為什麼我們多數人做不到呢?因為主動學習一開始比較累。
動腦思考答案,累!(因為我們習慣直接吸收正確答案,考試100分)
還要親手去做,囧!(長大後的我們無法平常心看到失敗,總想一次就成功)
我怎麼知道做對了沒?!(身邊沒有人可以給具體的回饋,只能靠自己摸索盲測)
現代人的知識焦慮,加上各種隨手可得的線上課程,讓我們有能力囤積各式各樣的知識。
但如果你靜下心來,想想那些你看了1/3的線上課程,參加過的幾百場講座,再仔細思考你的人生有因為這些大量知識而變得更好嗎?
有嗎?
中國作家師北宸把心經的「受想行識」套用在學習階段的解釋上
受:感覺,直覺,你接收的所有新東西,包括新的概念、文化、原則、觀念、技巧等等
想:概念,把學到的新東西在腦子想一想,看看有沒有道理
行:發揮,在自己身上實踐,不斷修正自身行為,驗證最初的理解和假設
識:意識,透過行動,讓接收的東習形成新認知或自我意識
也就是,真正的學習,最終的目標是要我們養成身體記憶或轉變成某種思維方式。
比如你學習時間管理,糟糕的學習就是你懂了好多好多關於時間管理的一切,比如番茄鐘,比如notion,比如第二大腦的概念,你還知道去哪邊到處下載免費的時間管理template。
但其實時間管理的底層邏輯,是能量管理,是優先順序處理,當你學會不管做什麼事、安排任何行程、決定要不要在乎哪些人事物,都開始用能量管理還有優先順序的思維去謹慎篩選時,你的認知才真正產生變化,你的學習才真正發揮了效果。
甚至,你可以把這套時間管理心法,應用在你的日常溝通或抉擇上,你會更快知道何時要讓子彈飛一回兒,何時要立刻大刀闊斧就算身邊的人都跟你說不用急。
好啦,關鍵問題來啦,我們怎麼翻轉我們的知識囤積症?怎麼從被動學習來到主動學習?
以下是我的三點粗淺的建議
✅找到一個最有感的知識點,實際去嘗試
比如你在學英文,你看過各種各樣學習英文的tips,挑一兩個你覺得有趣的方法,每天嘗試。一段時間後,你再來決定這方法的成效如何
✅找到免費的回饋機制
學習要有效的一個關鍵,就是取得回饋。這時候,透過一個第三方、客觀的回饋機制,你有機會看見自己的盲點,以及該進步的方向。
比如有一款App,叫Elsa,這款App可以幫助你矯正發音。你對著app講英文,Elsa透過AI語音辨識,會讓你知道你哪些音發錯了,給你實際的回饋。不過,真人的發音老師可能會更好,因為除了知道自己哪個音發不出來,你更想知道的是如何把音發好發對。
你也可以善用你的人際圈,許多人會在自己的領域中,找到一位你尊敬的mentor(導師)。定期把自己在工作上或生活中的一些專案進度跟這位mentor聊聊,藉由前輩的經驗或格局視野,你可以持續調整自己的做法,靠近優秀,你會快速優秀。
✅付費找回饋機制
我曾經有一陣子身體腰痠背痛(上班族的病),我聽說重訓或肌肉訓練可以有幫助,那時候我在worldgym有會籍,但裡頭那些小鮮肉教練每個看起來都極度不可靠。
後來透過朋友的介紹,我找到一位肌力教練,他的鐘點費比別人高,但說來也奇怪,每次上課後,我的膝蓋、下背的疼痛就少了些。
一開始我對我身體的構造相當不理解,教練跟我說要用臀肌,骨盆要內旋什麼的,我都聽不懂...但經過一年的訓練後,我對身體構造的理解簡直大躍進,我很能掌握肌肉要怎麼動、怎麼平衡,因為我用了身體記憶,學會了這整件事。因為懂了我的身體,後來我的瑜伽學習也進步神速。
這就是有效學習的關鍵,一套有效的方法可以被複製到其他相關領域。
我願意付錢請教練,是因為我想要創造實際的改變,而不是知識的滿足,不然我大可把時間花在飽覽各種健身聖經和身體保健暢銷書,什麼都不做,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對,最後的下場,就是我仍然是全身痠痛的一團肉球🤦♀️
歡迎你回信跟我分享對於有效學習,你的經驗或想法~
如果我的文字對你有幫助,你隨時可以透過以下贊助連結請我喝咖啡👇
你的工作需要你擅長溝通表達,但你是句點王或經常不知道如何傳遞重點? 你希望有一位懂心理學,懂英文,也懂商業溝通表達眉角的教練,針對你的狀況提供具體改善建議,讓你成為一位專業力與感染力兼具的『任務型講者』嗎? 只要你的工作需要你精通「說服」和「說明」,這些都是『任務型溝通』。 以下可能符合你目前的情況↓ ✅ 內容流水帳,少了讓人共鳴的元素,想知道如何從自己的經驗和專業,挖掘出讓人有記憶點,主動想靠近你的內容 ✅ 不習慣表達自己的觀點,想知道如何開發感受力,找到個人獨特觀點,擁有自在表達的邏輯跟自信 ✅ 工作需要說服、協調或推廣產品服務,想知道如何讓人有感,讓人站在你這邊 ✅ 任何讓你無法事先準備的場景都會讓你緊張,想知道如何從一片空白變成侃侃而談 ✅ 專業內容很生硬,想知道如何化繁為簡或說故事技巧 ✅ 上過坊間不少溝通表達課,很需要有人給你精準回饋陪你刻意練習,縮短個人摸索破壁的時間 若以上你有一點以上符合,高階商務感染力表達實戰陪訓課可以幫助你在 12週內,用我印證有效的 6 階段注意力引導架構,幫助你清晰、自然、自信地傳達價值內容,成為高效講者,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與我預約諮詢,了解教練課如何可以幫助你達成目標。 |
歡迎訂閱阿發之聲電子報,我會和你分享創作者的生活洞察,40+中年人的職場秘辛,專欄文章,最新音頻資訊,以及我不隨便跟一般人分享的職場寫作心法。 另外,我為想鍛鍊寫作肌耐力的小夥伴們開了私密社團,歡迎你一起加入練功。
「阿發,你覺得人愈來愈不想表達自己的觀點,是不是因為年紀的關係?」 上教練課時,學生問到我這個問題。那堂課的主題是如何說出自己的觀點與主張。 學生說,當他看著公司裡較年輕、很愛表達主張的同事,他就想到自己年輕時也是這樣的,對公司經營或管理有很多理想性的想法。 隨著年紀增長,經驗增加,他明白世間事都不是眼皮底下看過去的那麼簡單。 他開始明白,年輕時的觀點,或許只是自以為是、片面的理解,於是他不再輕率地發表想法。 我認為,失去表達欲,與其說是年紀造成,不如說是「認知」與「環境文化」造成的。 認知,決定你的起手式 如果你認為觀點或想法是「固定」的,有黑白對錯,沒有討論空間,不能改變的,那麼你在表達想法時,就很容易彆扭。 你可能不確定自己說的對不對,也怕別人指著你的鼻子批評這啥蠢想法,因為怕東怕西,無法全面討好,所以,你覺得閉嘴比較容易。 環境,形塑你的表達意識 另外,組織心理學家Amy Edmonsons也提過心理安全感(psychological safety)這個概念。...
今天是商務溝通表達教學文,大家記得讀到最後!🌝 「之後我去國外參展前,我要請老闆幫我的名片升級。」 一位學生最近從國外參展回來,上英文課時,她主動跟我說,她想要用英文聊聊這次的出差檢討! 職銜大,好談生意? 第一個檢討,就提到職銜、title要升級。 她的名片上目前是「資深專員」(senior specialist),她說在展場上遞名片,找潛在客戶時,可以感受到大家瞄到名片後的冷漠。 學生說,下次參展前,要請老闆幫忙印假名片,上面至少要有『採購經理』字樣,有manager有尊嚴。 職銜高,容易被當一回事。但萬一我們手上的名片頭銜,就是沒那麼厲害時,怎麼辦? 學生雖然說是名片title的問題,但我懷疑是她做陌生開發時,開口那串話不夠有吸引力。 阿發:妳遞名片時,說了什麼? 學生:喔,我說 "Hi, I'm from XXXX. Would you like to do business in Asia? " 阿發:這聽起來很像你去東區逛街,路邊被人攔下,對方說,小姐,我們是亮晶晶美顏公司,你有興趣試試我們的超無敵換膚面膜嗎? 學生:真的有這種面膜嗎?...
大概是宇宙共時性,最近不約而同,學生或朋友都跟我聊到「中年危機」帶來的迷惘不安,我隨便抓幾個給大家看: 我已經40歲了,才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喜歡自己的工作,想改變覺得已經太晚了 40歲後,想持續跨領域挑戰更高的職位,想到比自己更年輕、學歷更高的競爭者,就開始自我懷疑 下半場人生,該如何找到自己不同的定位、興趣、志業? 做過蓋洛普優勢、MBTI測驗,了解過人類圖、星座,也給人算過命,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一塊拼圖,很難聚焦 40歲後,感覺除了身材變廣,工作、人際關係,思考好像都變得更狹窄 迷惘,是人生的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不會讓你立刻有生命危險,只會讓你失眠、變胖、皮膚不好、容易生病、經常過敏,面對這些不舒服,忙碌的我們選擇忍耐,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,自己沒有「本錢」(財務焦慮)去面對這些更核心的問題,工作很重要,錢很重要,自己的不快樂、不舒服,夜深人靜時想想,跟朋友聚餐時八卦聊一聊,但轉過身後就擱著... 直到關鍵的那一天來臨,逼你直視。 就像我這位學生,脊椎開刀後,家人要她好好休養,公司給她一個月的病假,但她卻急著想回回去上班,說不想給同事造成困擾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