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上,我在床上緩緩打開眼睛,意識搭著降落傘從恍惚夢境降落到現實俗世,這短短幾秒的時間內,我聽到媽祖婆或天公伯的聲音:
第一件事
是的,就是這樣短短的四個字,這樣一個念頭閃過。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是媽祖托夢要我跟大家分享,第一件事的重要。
第一件事的孿生兄弟姊妹,包括我們常說的起手式,起心動念,初體驗,第一印象等等等等,仔細想想,第一件事真的很重要,比如:
✅早上打開眼睛後的第一個念頭,會替你的一天定基調
「好煩,又要去上班!」v.s.「OK ! 起床了!Rise and Shine」,在心你默念一下這句話,感受情緒的差異
✅任何溝通情境的開場白,草率或預先精心設計,決定你會搞砸還是讓對方願意聽你講下去
✅你的任何初體驗,不管是第一次玩泛舟,第一次吃榴璉,第一次上台報告,第一次的經驗品質,會決定你對這件事的定義,好的經驗會創造更多的體驗,壞的經驗會讓你永遠say no
✅你收到的第一個評價。小時候你帶著59分的數學考卷回家,媽媽狂飆你,吼說你看隔壁的小明考95分,我也沒把你生歪,為什麼你給我顛倒考59分?早知道這樣我當初不用辛辛苦苦把你生下來,你今天飯只能吃59%,水果跟冰淇淋等你考及格再給你吃!!!
在另一個平行宇宙,你帶了59分的數學考卷回家,媽媽接過考卷,看了大笑說,你阿母我小時候最討厭數學,你這是遺傳到我,你果然是我的孩子,手洗一洗去吃飯,等一下我們再來檢討考卷。
想想看,同一件事,不同的的第一次評價,對你日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?
✅我們經常下意識對自己說的話。我太胖。我果然不夠聰明。我沒辦法啊,我就是這樣...我們對自己說的第一句話,就是自己額頭上的那張隱形符咒
✅起床後你做的第一件事。起床後的儀式,人人不同。有人自動化、不假思索地刷牙洗臉穿衣出門坐車滑手機。有人每天起床後先外出運動半小時,再開啟一整天的流程。有人會冥想靜坐20分鐘。感受一下你起床第一件事,為你帶來一整天更好或更糟的能量
✅你的服裝、表情、口條...第一印象的威力,很大。我碰過很多人告訴我,面試除了你的履歷表,你帶給人的眼緣,你的談吐思考帶給人的好感或共鳴,其實才是決定你有沒有被錄取的關鍵
✅起心動念。我們經常在說KPI和目標,但最有威力的目標設定啟動器,其實是你我的起心動念。想像一下,你上一堂課,你的念頭可以是我就要看看這個老師可以教會我們什麼新把戲v.s.我要把學到的知識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中,創造學費最大CP值!你覺得這兩個心念會造成什麼不一樣的學習品質?
比如我最近開始上袁瓊瓊老師的寫作課,這次的主題是寫詩,老師每堂課都會搜集學生不錯的作品來表揚和講評。我注意到我的起心動念竟然是,如果我的作品有上榜,我就覺得自己好棒,如果沒上榜,我就覺得自己果然很糟糕。捕捉到這個心念後,我發現自己竟然拿在企業上班、長期被KPI文化扭曲的態度,染指我的創意學習。寫作、寫詩,是為了讓自己做一個思考上更自由的人,但我注意到我的競爭心,於是我把自己額頭上那張隱形的『我要被人稱讚才算是優秀的人』符咒撕下來,改貼上『詩很好玩,阿發你也很好玩,一起玩』這樣的符咒。
既然,我們開始注意到所謂『第一』的威力,我們為自己進行逆向工程,主導你生活和工作中的『第一』,比如:
🟢決定你每天早上醒來後做的第一件任務
🟢決定每天早上打開眼睛時你對自己說的第一句話
🟢決定當自己碰到挫折、事情不如預期時,你對自己說的第一句話
🟢做任何溝通前事先預想溝通目標,想好開場白,開場白就是這麼重要
🟢決定自己每次吃飯時,第一口吃的是_____
🟢如果你曾對某些人事物有過糟糕的體驗,導致自己很抗拒再次去做類似體驗,你也可以跟自己說,那是上次的經驗,這一次我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
你可以決定的『第一件事』,起手式,起心動念,初體驗,第一印象等等,還有好多。
歡迎你回信告訴我,你決定創造什麼樣的第一。
依照慣例,要來隔空讚頌贊助阿發的讀者們,真心感謝你們的愛護
LA愛貓成癡的Vivian女士,感謝你贊助的大金額,如果我最近體重暴增一定都是你的貢獻😎
劉珍妮同學,你的blackpink星冰樂我也收到了🥤,當然要把日子從黑色變成粉紅色
如果我的文字對你有幫助,你隨時可以透過以下贊助連結請我喝咖啡👇
如果你在收看我的內容後,腦子裡的燈泡💡突然亮起來,心裡想著『啊,針對XX主題,或我剛好生活/工作中碰到XX問題/煩惱/挑戰,不知道阿發會怎麼看這件事?』歡迎在提問箱裡輸入你的問題☕ 你會如何收到回覆,請詳閱表單說明👉https://forms.gle/6mPbie7UK8yKfJRf9
你的工作需要你擅長溝通表達,但你是句點王或經常不知道如何傳遞重點? 你希望有一位懂心理學,懂英文,也懂商業溝通表達眉角的教練,針對你的狀況提供具體改善建議,讓你成為一位專業力與感染力兼具的『任務型講者』嗎? 只要你的工作需要你精通「說服」和「說明」,這些都是『任務型溝通』。 以下可能符合你目前的情況↓ ✅ 內容流水帳,少了讓人共鳴的元素,想知道如何從自己的經驗和專業,挖掘出讓人有記憶點,主動想靠近你的內容 ✅ 不習慣表達自己的觀點,想知道如何開發感受力,找到個人獨特觀點,擁有自在表達的邏輯跟自信 ✅ 工作需要說服、協調或推廣產品服務,想知道如何讓人有感,讓人站在你這邊 ✅ 任何讓你無法事先準備的場景都會讓你緊張,想知道如何從一片空白變成侃侃而談 ✅ 專業內容很生硬,想知道如何化繁為簡或說故事技巧 ✅ 上過坊間不少溝通表達課,很需要有人給你精準回饋陪你刻意練習,縮短個人摸索破壁的時間 若以上你有一點以上符合,高階商務感染力表達實戰陪訓課可以幫助你在 12週內,用我印證有效的 6 階段注意力引導架構,幫助你清晰、自然、自信地傳達價值內容,成為高效講者,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與我預約諮詢,了解教練課如何可以幫助你達成目標。 |
歡迎訂閱阿發之聲電子報,我會和你分享創作者的生活洞察,40+中年人的職場秘辛,專欄文章,最新音頻資訊,以及我不隨便跟一般人分享的職場寫作心法。 另外,我為想鍛鍊寫作肌耐力的小夥伴們開了私密社團,歡迎你一起加入練功。
「阿發,你覺得人愈來愈不想表達自己的觀點,是不是因為年紀的關係?」 上教練課時,學生問到我這個問題。那堂課的主題是如何說出自己的觀點與主張。 學生說,當他看著公司裡較年輕、很愛表達主張的同事,他就想到自己年輕時也是這樣的,對公司經營或管理有很多理想性的想法。 隨著年紀增長,經驗增加,他明白世間事都不是眼皮底下看過去的那麼簡單。 他開始明白,年輕時的觀點,或許只是自以為是、片面的理解,於是他不再輕率地發表想法。 我認為,失去表達欲,與其說是年紀造成,不如說是「認知」與「環境文化」造成的。 認知,決定你的起手式 如果你認為觀點或想法是「固定」的,有黑白對錯,沒有討論空間,不能改變的,那麼你在表達想法時,就很容易彆扭。 你可能不確定自己說的對不對,也怕別人指著你的鼻子批評這啥蠢想法,因為怕東怕西,無法全面討好,所以,你覺得閉嘴比較容易。 環境,形塑你的表達意識 另外,組織心理學家Amy Edmonsons也提過心理安全感(psychological safety)這個概念。...
今天是商務溝通表達教學文,大家記得讀到最後!🌝 「之後我去國外參展前,我要請老闆幫我的名片升級。」 一位學生最近從國外參展回來,上英文課時,她主動跟我說,她想要用英文聊聊這次的出差檢討! 職銜大,好談生意? 第一個檢討,就提到職銜、title要升級。 她的名片上目前是「資深專員」(senior specialist),她說在展場上遞名片,找潛在客戶時,可以感受到大家瞄到名片後的冷漠。 學生說,下次參展前,要請老闆幫忙印假名片,上面至少要有『採購經理』字樣,有manager有尊嚴。 職銜高,容易被當一回事。但萬一我們手上的名片頭銜,就是沒那麼厲害時,怎麼辦? 學生雖然說是名片title的問題,但我懷疑是她做陌生開發時,開口那串話不夠有吸引力。 阿發:妳遞名片時,說了什麼? 學生:喔,我說 "Hi, I'm from XXXX. Would you like to do business in Asia? " 阿發:這聽起來很像你去東區逛街,路邊被人攔下,對方說,小姐,我們是亮晶晶美顏公司,你有興趣試試我們的超無敵換膚面膜嗎? 學生:真的有這種面膜嗎?...
大概是宇宙共時性,最近不約而同,學生或朋友都跟我聊到「中年危機」帶來的迷惘不安,我隨便抓幾個給大家看: 我已經40歲了,才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喜歡自己的工作,想改變覺得已經太晚了 40歲後,想持續跨領域挑戰更高的職位,想到比自己更年輕、學歷更高的競爭者,就開始自我懷疑 下半場人生,該如何找到自己不同的定位、興趣、志業? 做過蓋洛普優勢、MBTI測驗,了解過人類圖、星座,也給人算過命,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一塊拼圖,很難聚焦 40歲後,感覺除了身材變廣,工作、人際關係,思考好像都變得更狹窄 迷惘,是人生的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不會讓你立刻有生命危險,只會讓你失眠、變胖、皮膚不好、容易生病、經常過敏,面對這些不舒服,忙碌的我們選擇忍耐,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,自己沒有「本錢」(財務焦慮)去面對這些更核心的問題,工作很重要,錢很重要,自己的不快樂、不舒服,夜深人靜時想想,跟朋友聚餐時八卦聊一聊,但轉過身後就擱著... 直到關鍵的那一天來臨,逼你直視。 就像我這位學生,脊椎開刀後,家人要她好好休養,公司給她一個月的病假,但她卻急著想回回去上班,說不想給同事造成困擾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