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 How to Talk to Anyone,這曾是一本暢銷書,作者是國外溝通專家Leil Lowndes,書裡傳授了許多跟人連結的tips and tricks。
到底有沒有用,見人見智。我在30歲初頭時,因為本身的興趣讀了許多國內外這類的溝通話術書籍,那感覺就像你是一個菜鳥水電工,為了顯示你的專業,你總是隨身提著一大箱工具箱,裡頭有各式各樣的家私頭仔。
可是等到客戶call你,你站在客戶家中浴室的漏水管線前,卻束手無策。你有一大堆厲害工具,但問題是,你不知道真正的問題在哪,你不知道從何修起。
舉個例子來說,你從網路上和書籍上看到跟聽到,我們要學會『傾聽』。但,許多人的傾聽,其實只是延後抵嘴和反駁。嗯嗯,沒錯,嗯嗯,對。你傾聽了,然後等到對方話尾一落,你立刻說『可是.....』『你說的沒錯,但是....』
再來一個例子,溝通書說要多稱讚對方。所以當你聽到staff或客戶提出疑問和反對問題,你先露出燦笑,接著說『這真是個好問題』,那一刻,你用了話術,但你沒有聽出提出反對問題的人內心的憤怒或不安。一個更適當的回應可能是『謝謝你的提問,我了解你有些擔心,現在我來針對你這個問題進行說明』,這個版本的回應不需要你露齒燦笑、假裝積極,你只需要聽懂人的話語後頭,真正的感受和意圖,做出適當的回應,對話就以自然展開來。
讓我給你兩個實際案例
今天早上我到市場買水果,5顆火龍果100塊,火龍果看起來好可愛,我拿起一個袋子準備挑的時候,老闆娘突然喊:現在開始7顆100啦,多送你們2顆~
讓我們暫停一下,如果是你,你聽到時會有什麼反應呢?太棒了,走運了,怎麼時間那麼剛好,賺到了!你是不是這樣想的呢?
我腦中轉了一下,抬起頭問,老闆娘,你急著下班喔? 老闆娘大笑說,你怎麼知道,我想要趕快收攤回家啦。結帳時,她很熱情地再送我一顆芭樂。
我做對了什麼嗎?我聽到了她背後的意圖跟感受,然後作出回應。
另一個例子,有一回我經過台電大樓的一個果汁攤買果汁。等待我的果汁時,旁邊來了另一位貌似上班族的女客人,她盯著飲料選單,躊躇不定,接著拋出幾個問題。
「呃,最近西瓜甜嗎?」
『很甜啊,紅的、黃的都甜,你要西瓜汁嗎?』
「嗯,不要。那..你們的葡萄汁,全都是葡萄嗎?有加水嗎?」
『店裡的果汁都不加水,都是原汁喔」工讀生耐著性子仔細回答。
「嗯,都用葡萄,那熱量不就很高?」女客人繼續盯著冰櫃裡的水果,拿捏不定心意。工讀生的臉開始僵硬,嘴角出現「不然妳要怎樣」的不耐煩。
所以,女客人看似奧客的言語下面,是什麼樣的感受呢?是什麼促使她需要問這麼多奇奇怪怪、舉旗不定的問題?她的問題有什麼共通性呢?
聰明的你,可能已經發現了。這客人其實想喝飲料,但她怕甜、怕熱量高。所以,那位工讀生如果能聽懂,就可以主導客人的注意力,提出這樣的建議:
『我們的果汁都是原汁,如果希望健康低熱量一點,你可以試試XXX果汁或XXX果汁。』
你覺得聽起來如何呢?如果你是那位猶豫不決的女客人,你會不會鬆一口氣,放心且開心地點下去?
如果你是那位懂的如何回應的工讀生,有這樣的溝通回應能力,你不會覺得這世界都是奧客,你有機會讓客人愛你,賣出很多果汁,甚至在以後帶著這樣的能力,不管到哪個工作上都可以贏得人心。
當我們可以跟別人的感受和意圖連線,就可以輕易地走進別人的心裡,有話聊,讓人信任,建立有益而非虛假的人際關係。
許多溝通話術書籍沒提到的是,我們必須先懂自己的感受,才有機會了解別人的感受。只要能看懂和聽懂別人的感受以及沒說出口的意圖,做出適當回應或提問釐清,你就可以是一個善解人意、很會溝通、得人信任的人。你不需要外向,不需要油嘴滑舌。
幸好,這是可以訓練的。
在我的學員裡,偏內向安靜的領導者或專業人士,上課前會告訴我,他們想要精進溝通表達,他們覺得自己好像不夠有信心、不夠霸氣,所以自己聽起來沒有說服力,也很不會跟人聊天,他們想終結句點王的窘境。
做為教練,我最開心的時候,就是幫助我的學員看到,你不用當別人,你只要確認自己想提供的價值,你只要開始聽懂跟看懂人,開始創造連結,你會推開一扇截然不同的窗,甚至,你會變得幽默。
如果你也有學習高效溝通表達的需求,你想了解有行銷、業務、心理學訓練和新聞工作背景的我,如何幫助你勇於表達、樂於表達、精於表達,歡迎你透過下方的免費諮詢連結,跟我約個時間聊聊。你不一定要跟我學,但如果我不讓你知道我能提供這樣的協助,我就失職了😎
以前做專題演講時,都是直接打開簡報,想一想標題,接著一頁一頁想到什麼就先把文字放上去,再來排列組合頁序,花最多時間在排版、找圖片;這次經由阿發教練指導後,是先寫下幾個適合的標題及開場的起承轉合,我不太能適應,整個翻轉我做簡報的習慣,花很多的時間在列大標小標內文,最後才是做簡報及排版,結果意外地發現做簡報變得很容易又快速,因為大綱內文我都處理好了,簡報直接Canva找適合的模板即可!
經教練指導後的第一場演講,著重在「說人話」以及「和觀眾產生關聯性」,讓我整場演講都能抓住觀眾的目光,跳脫以往制式的業務簡報,整場演講的主角就是台下的觀眾,最後主管回饋「你演講的層次又更高一階了!」,這一句回饋讓我開心一整天❤️ (國泰人壽襄理 黃衿蘋)
高招微(謝謝你請我喝亨利爵士花神琴酒,深得阿發的心),HsinYI(謝謝你,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一些出口)
如果我的文字對你有幫助,你隨時可以透過以下贊助連結請我喝咖啡👇
你的工作需要你擅長溝通表達,但你是句點王或經常不知道如何傳遞重點? 你希望有一位懂心理學,懂英文,也懂商業溝通表達眉角的教練,針對你的狀況提供具體改善建議,讓你成為一位專業力與感染力兼具的『任務型講者』嗎? 只要你的工作需要你精通「說服」和「說明」,這些都是『任務型溝通』。 以下可能符合你目前的情況↓ ✅ 內容流水帳,少了讓人共鳴的元素,想知道如何從自己的經驗和專業,挖掘出讓人有記憶點,主動想靠近你的內容 ✅ 不習慣表達自己的觀點,想知道如何開發感受力,找到個人獨特觀點,擁有自在表達的邏輯跟自信 ✅ 工作需要說服、協調或推廣產品服務,想知道如何讓人有感,讓人站在你這邊 ✅ 任何讓你無法事先準備的場景都會讓你緊張,想知道如何從一片空白變成侃侃而談 ✅ 專業內容很生硬,想知道如何化繁為簡或說故事技巧 ✅ 上過坊間不少溝通表達課,很需要有人給你精準回饋陪你刻意練習,縮短個人摸索破壁的時間 若以上你有一點以上符合,高階商務感染力表達實戰陪訓課可以幫助你在 12週內,用我印證有效的 6 階段注意力引導架構,幫助你清晰、自然、自信地傳達價值內容,成為高效講者,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與我預約諮詢,了解教練課如何可以幫助你達成目標。 |
歡迎訂閱阿發之聲電子報,我會和你分享創作者的生活洞察,40+中年人的職場秘辛,專欄文章,最新音頻資訊,以及我不隨便跟一般人分享的職場寫作心法。 另外,我為想鍛鍊寫作肌耐力的小夥伴們開了私密社團,歡迎你一起加入練功。
「阿發,你覺得人愈來愈不想表達自己的觀點,是不是因為年紀的關係?」 上教練課時,學生問到我這個問題。那堂課的主題是如何說出自己的觀點與主張。 學生說,當他看著公司裡較年輕、很愛表達主張的同事,他就想到自己年輕時也是這樣的,對公司經營或管理有很多理想性的想法。 隨著年紀增長,經驗增加,他明白世間事都不是眼皮底下看過去的那麼簡單。 他開始明白,年輕時的觀點,或許只是自以為是、片面的理解,於是他不再輕率地發表想法。 我認為,失去表達欲,與其說是年紀造成,不如說是「認知」與「環境文化」造成的。 認知,決定你的起手式 如果你認為觀點或想法是「固定」的,有黑白對錯,沒有討論空間,不能改變的,那麼你在表達想法時,就很容易彆扭。 你可能不確定自己說的對不對,也怕別人指著你的鼻子批評這啥蠢想法,因為怕東怕西,無法全面討好,所以,你覺得閉嘴比較容易。 環境,形塑你的表達意識 另外,組織心理學家Amy Edmonsons也提過心理安全感(psychological safety)這個概念。...
今天是商務溝通表達教學文,大家記得讀到最後!🌝 「之後我去國外參展前,我要請老闆幫我的名片升級。」 一位學生最近從國外參展回來,上英文課時,她主動跟我說,她想要用英文聊聊這次的出差檢討! 職銜大,好談生意? 第一個檢討,就提到職銜、title要升級。 她的名片上目前是「資深專員」(senior specialist),她說在展場上遞名片,找潛在客戶時,可以感受到大家瞄到名片後的冷漠。 學生說,下次參展前,要請老闆幫忙印假名片,上面至少要有『採購經理』字樣,有manager有尊嚴。 職銜高,容易被當一回事。但萬一我們手上的名片頭銜,就是沒那麼厲害時,怎麼辦? 學生雖然說是名片title的問題,但我懷疑是她做陌生開發時,開口那串話不夠有吸引力。 阿發:妳遞名片時,說了什麼? 學生:喔,我說 "Hi, I'm from XXXX. Would you like to do business in Asia? " 阿發:這聽起來很像你去東區逛街,路邊被人攔下,對方說,小姐,我們是亮晶晶美顏公司,你有興趣試試我們的超無敵換膚面膜嗎? 學生:真的有這種面膜嗎?...
大概是宇宙共時性,最近不約而同,學生或朋友都跟我聊到「中年危機」帶來的迷惘不安,我隨便抓幾個給大家看: 我已經40歲了,才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喜歡自己的工作,想改變覺得已經太晚了 40歲後,想持續跨領域挑戰更高的職位,想到比自己更年輕、學歷更高的競爭者,就開始自我懷疑 下半場人生,該如何找到自己不同的定位、興趣、志業? 做過蓋洛普優勢、MBTI測驗,了解過人類圖、星座,也給人算過命,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一塊拼圖,很難聚焦 40歲後,感覺除了身材變廣,工作、人際關係,思考好像都變得更狹窄 迷惘,是人生的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不會讓你立刻有生命危險,只會讓你失眠、變胖、皮膚不好、容易生病、經常過敏,面對這些不舒服,忙碌的我們選擇忍耐,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,自己沒有「本錢」(財務焦慮)去面對這些更核心的問題,工作很重要,錢很重要,自己的不快樂、不舒服,夜深人靜時想想,跟朋友聚餐時八卦聊一聊,但轉過身後就擱著... 直到關鍵的那一天來臨,逼你直視。 就像我這位學生,脊椎開刀後,家人要她好好休養,公司給她一個月的病假,但她卻急著想回回去上班,說不想給同事造成困擾。...